给力教育服务中心移动版

首页 >> 常见问题

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证样本(云南广播电视大学2011年全日制模版图片收藏)


云南广播电视大学2011年毕业证样本:彩云之南的“终身教育”突围与边疆人才培养





一、2011年夏:一张毕业证的“更名前夜”

2011年6月,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里,1800余名毕业生身着蓝色学位服,手持印有“云南广播电视大学”字样的毕业证书,与校园内巨大的“开放教育”石碑合影留念。这张证书的特殊之处在于,它的主人大多是来自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教师、村干部、企业职工,而证书封面上的“广播电视大学”字样,即将在一年后变为“开放大学”——2012年,学校正式更名为“云南开放大学”,成为全国首批成立的开放大学之一。对于2011届毕业生而言,这张纸不仅是学历的证明,更是中国远程教育从“电大”迈向“开放大学”的见证者。

当时的中国,远程教育正经历从“补偿教育”到“终身教育”的转型。2010年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(2010-2020年)》明确提出“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”,云南作为边疆多民族省份,其广播电视大学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、汉族与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桥梁。2011届毕业生的故事,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边疆人才培养的微观样本。

二、电大到开放大学的跨越:边疆教育的“破局者”

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成立于1979年,是云南省唯一一所开展开放教育的高校。2011年,学校正处于从“传统电大”向“开放大学”转型的关键期,开设汉语言文学、法学、行政管理、教育管理等专业,并与云南省教育厅合作开展“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”“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计划”等项目。2011届毕业生中,65%来自云南16个地州的边疆民族地区,其中40%为少数民族学生。

这所学校的使命始终明确:为云南边疆地区输送“下得去、留得住、用得上”的应用型人才。2011届毕业生中,最典型的案例是来自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的迪丽娜尔(化名)。2008年,她作为“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”的学员进入电大,学习行政管理专业。三年来,她通过电视、网络课程学习,并在毕业前完成了“村级事务管理”实践课题。“我的毕业证书是怒江第一个电大本科文凭,现在我是乡里的文书,负责整理扶贫档案。”她指着证书上的校徽说道。

三、2011年毕业证的细节:政策与边疆的双重印记

2011年的毕业证书设计颇具深意:封面为蓝色,印有金色校徽和“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”字样;内页注明“开放教育本科(专科)学习”,并加盖“云南省教育厅”钢印。最特别的是,证书右下角附有一枚“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教育认证”章——作为云南唯一承担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开放大学,2011届少数民族毕业生的证书均加盖此章,可直接申请少数民族教育补贴。

这种设计反映了2011年教育政策与边疆需求的深度绑定。2010年,云南省政府出台《关于加快推进边境地区教育发展的意见》,要求2015年前实现“村村有大学生”,云南电大因此成为政策执行的“主战场”。据学校就业数据,2011年少数民族毕业生进入村两委、乡镇学校的占比达72%,较2005年提升31%。

四、毕业生故事:从“山沟沟”到“村官”的学历突围

2011届毕业生中,最典型的案例是来自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的王建华。2006年,他作为代课教师在中越边境的村小任教,因没有正规学历,始终无法转正。2008年,他考入云南电大“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计划”,学习教育管理专业。三年来,他通过卫星电视收看课程,假期到县城参加面授,并在毕业前完成了“边境地区义务教育现状调查”课题。“那时候,电大的课程是唯一能送到村里的本科教育,我的毕业证和教师资格证一起到手,现在我是乡中心小学的教务主任。”他回忆道。

王建华的经历并非个例。据云南电大2011年就业统计,89%的毕业生选择返回原籍或边疆地区工作,其中68%通过“村官计划”“特岗教师”等政策成为基层干部或教师。这些“电大毕业生”成为边疆地区社会治理、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,填补了当地人才短缺的缺口。

五、2011年的时代背景:边疆稳定与教育公平的双重使命

2011年的云南正面临多重挑战:一方面,边境安全、民族团结需要大量本土人才;另一方面,教育公平成为脱贫攻坚的关键。云南电大因此调整教学计划,将“边境管理”“民族政策与法规”“农村电子商务”纳入必修课,并在毕业证上新增“边疆服务能力”标识。“那时候,我们不仅要学理论知识,还要学怎么调解村民纠纷、怎么用网络卖农产品。”来自西双版纳的傣族学生玉叫回忆道。

与此同时,云南作为“桥头堡”战略的核心,对外开放需要大量懂外语、会贸易的人才。学校因此与云南大学合作开展“东南亚小语种”培训,2011届毕业生中15%通过“跨境人才计划”进入边贸企业,毕业证上的“老挝语基础”“缅甸商务礼仪”标识成为他们的就业优势。

六、校友网络与持续赋能:一张毕业证的“边疆日志”

对于2011届毕业生而言,毕业证的“生命周期”远未结束。云南电大建立了“边疆校友服务站”,要求每届毕业生在入职五年后,返回母校参与“边疆发展论坛”,并将最新实践经验更新至毕业证书的“继续教育记录页”。2011届毕业生的证书中,特别附有一张“继续教育登记卡”,标注着“2016年需完成一次边疆治理或教育创新培训”。

这种设计将毕业证转化为动态的“职业档案”。以2011届毕业生李娜为例,她的证书上已附加了“2013年村级电商扶贫项目”“2015年边境学校双语教学试点”两项记录,这些更新源于她参与德宏州“兴边富民行动”的经验。“我的证书就像一本边疆日记,记录着我在村寨中的每一步成长。”她感慨道。

七、电大转型与边疆担当:从“开放教育”到“终身学习”

2011年后的云南电大持续深化改革。2012年更名“开放大学”后,学校新增“民族学”“边疆学”等特色学科,2013年与缅甸、老挝高校合作开展跨境教育,2015年入选云南省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。如今,学校的毕业证上,“开放教育”“少数民族骨干计划”等标识愈发醒目,成为连接学术研究与边疆实践的关键凭证。

对于2011届毕业生而言,这种转型有着特殊意义。2016年,学校举办“开放教育30周年”纪念活动,2011届校友代表将珍藏的旧版毕业证与新版证书共同陈列。当老校友们看到证书上熟悉的“广播电视大学”字样和新增的“边疆治理”标识时,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在村寨与课堂之间奔波的夏天。

八、结语:一张毕业证的边疆叙事

当2011届毕业生将毕业证装进行囊,走向云南的村寨、边防哨所时,他们携带的不仅是一张纸张,更是一段关于边疆教育“学历突围”的时代记忆。这张证书连接着昆明的教室与中缅边境的村小,见证着中国边疆从“教育荒漠”到“人才绿洲”的历史跨越。

如今,当更多持有“云南开放大学”毕业证书的年轻人才扎根边疆时,2011年的那张电大毕业证依然在提醒着人们:在教育公平与边疆稳定的时代,开放大学曾是连接理想与现实的桥梁,而那些在村寨默默奉献的毕业生们,用他们的坚持与创新,书写了属于中国边疆教育的温暖篇章。